网站无障碍 无障碍客户端 本网站已支持IPv6网络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浪官方微博
新浪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新闻客户端
今日头条新闻客户端
当前位置:首页>>检察文化>>检察文苑
从习近平的知青岁月看青年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时间:2018-08-22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王东

  作为一名刚加入党组织不久的青年党员,今天我给大家讲的微党课是发生在大人物身上的小故事。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他7年知青岁月中的三则故事,想以此引导广大青年党员打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在践行本职工作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他有过曲折的少年时代,有过奋斗的青年时代。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普通军官到军委主席,他在党和国家的各个领导层级都干过。从西北到华北,再到东南沿海地区,中国的西部、中部、东部地区他都待过,农名、大学生、军人、干部他都当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经历,这些重要的岗位历练,这些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对他担当重任、继往开来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够带领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很大程度上来自他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和由此而来的深邃理论思考。

  故事一:心系百姓的知青习近平

  习近平在当知青时的粮食比农村社员要宽裕一些,知青能吃到蒸玉米团子、高粱米团子,老百姓当时只能吃糠窝窝。这种糠窝窝就是推磨剩下的麸子或玉米皮之类的。在山上吃饭的时候,知青吃的玉米团子是黄澄澄的,老乡一看,就说:你们知青吃的这是真粮食。习近平拿起老百姓的糠团子一看,确实差了很多,于是他就用他的玉米团子和老乡换饭吃。一起劳动的老乡就夸奖说:“近平很吃苦,嘴根本不细。”老乡都知道习近平的情况,但看到他并不娇生惯养,而且把好一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自己主动吃糠咽菜,十分钦佩。那个糠团子,确实难以下咽,而且热量很少,不顶饿,吃完再干活,没一会就又饿了。有时候,习近平感到饿的顶不住了,又打开老乡的饭包,想再拿糠团子吃两口。结果发现,他换给老乡的玉米团子他们都放着没吃,习近平就问老乡:“你们咋都不吃玉米团子?”老乡就坦白的回答道:“你们给的玉米团子是真粮食,窑里的男人和孩子更苦更重,要给他们留着吃。”这件事给习近平非常大的触动,老乡生活实在是太艰苦了。当时,城里有些人家,生活好一点儿的,平时吃细粮习惯了,不爱吃粗粮。但在这里,普通粗粮都舍不得吃,还要留给壮劳力。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地点)以后,在生活和劳动中与老乡接触,越来越多的了解到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对他们很同情,激发出为他们做实事的志愿。

  习近平的知青经历和对老百姓流露的真情实感让他真正接了地气,了解了国情,贴近了人民,培育了他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这则故事启示我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离开老百姓,共产党员什么都不是。一个共产党的工作者,如果不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困难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就无法真正站稳群众立场。

  故事二:热爱学习的知青习近平

  习近平在陕北农村劳动期间,数年如一日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就像一些老乡所讲的——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白天去山上劳动,晚上回家一有空就要看书。习近平同另外一个知青住在一个窑洞,有各自的床位,中间隔着一个炕桌,炕桌上有盏煤油灯。白天干了一天活就很累了,室友吃完饭就睡了。而习近平吃过饭总是拿起书本,开始学习。他怕影响别人睡觉,就把灯移到一旁,用身体挡住光线。他看书常常到非常晚。有时候,室友半夜醒来,发现习近平还在看书,就问:“近平,你怎么不睡呀?”他总是说:“再看一会儿。”有一次,习近平颇有感慨的说:“农村知青生活可真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高度结合呀!”事实确实如此,白天劳动强度大,人已经很疲劳,每天吃的也不好。回去后再长时间阅读,大脑高速运转,对体力和脑力都有很大的消耗。

  习近平在插队期间,面对特殊历史时期的苦难和磨砺,没有抵触,没有怨言,而是迎难而上,努力奋进,刻苦学习,充实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孟子》里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果没有“独善其身”,又怎能“兼济天下”?知青习近平刻苦学习的事迹启迪我们青年党员要时刻保持谦卑好学的心态,努力提升自己。就像习近平在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时说过的一句话:“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故事三:勇于担当的知青习近平

  习近平在插队期间为当地老百姓办了很多实事儿。第一件事,习近平在报纸上看到四川绵阳办沼气,他觉得可以借鉴过来,解决农村烧柴的老大难问题。他到四川去学习沼气技术,回来后动员社员开会,组织了一个办沼气的施工队。习近平在四川学了不少技术,还从四川带回来一个技术员,在他们两个的指导下,村里建起了沼气池。沼气池已修好就解决了百姓的燃料问题,沼气可以点灯,可以做饭,社员们都很高兴。后来,陕西省在习近平插队的村里开了一个沼气现场会,在全省推广。很快,沼气就普及到了全省,给全省很多地方的农民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和便利。第二件事,习近平还带领村民打了一口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那时挖井没有机械,全靠人工,由于是冬天打井,井里的水冰凉刺骨,习近平下到井里两条腿都踩在泥水里,一干就是很长时间。第三件事是,习近平给村里办了一个铁业社,制造和修理镰刀、铁锹和锄头,解决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剩余的就卖给供销社,给村里增加收入。

  7年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树立了“以人民为本”的方向。在陕北农村,习近平与农民朝夕相处,建立起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了为人民办实事的理想。人民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习近平在青年时期就了解百姓实际困难,解决百姓实际问题,也告诉我们青年党员,特别是青年检察干警一个道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不是天天挂在嘴上,放在耳边,而是要从当下干起,从点滴做起。

  陕北的7年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人生第一站,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有一句话,我想和各位党员同志特别是青年党员共勉,也是我分享这些故事的初衷:不忘为民初心、牢记复兴使命。

  我的党课讲完了,谢谢!

  • 版权所有:江西省人民检察院南昌铁路运输分院
  •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二七南路129号 邮编:330002
  • 技术支持:正义网 京ICP备10217144号-1
  •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